昨晚把 ChatCat 和 Sharespot 这两款最近开发的插件都上线之后,空暇的时间拿起了前两天下载好的《 Anything you want》这本书,全书不长,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如果不是中间停顿做了一些笔记,对于读书快的人来说可能半个小时就能翻完。
故事梗概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 Derek Sivers,书中的故事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在这本小册子里,Derek 记录了他是如何阴差阳错地创办了一个在当时拥有15W+的独立音乐人、累计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的在线CD售卖网站、后来以2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他的网站并将全部收入捐给了音乐慈善事业的全过程。
Derek 原本是一名 Musician,既做演出、写歌,也会帮别的音乐人朋友做制作人,平时也会制作一些个人音乐 CD 在音乐会现场进行售卖。虽然银行卡余额上来看并不算富裕,但是每天也都过得轻松愉快。
在互联网火热的泡沫影响下,Derek 有一天突然想到,我是不是可以在网上售卖我的 CD 呢?于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抱着两本讲 SQL 和 PHP 的书啃了一段时间之后,Derek 边学边做的在线 CD 售卖网站 CD baby 上线了。它的功能非常简单,就是列表显示他所有的 CD,并添加了一个购买按钮。用户点击购买,提交表单后,订单信息将会邮件发送给 Derek,然后 Derek 就可以进行打包发货了。这个业务逻辑现在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对于当时电子商务还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搞定支付收款就耗费了 Derek 很长时间,而且中间还埋了一个坑,后面再细讲。
神奇的是,网站上线之后,靠着“人传人”的形式,CD baby 不止逐渐开始有订单,而且 Derek 的那些音乐家朋友也找上门来,纷纷表示他们也希望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售卖他们自己的 CD。Derek 欣然同意,为他的朋友手动添加他们的 CD 售卖信息。但慢慢的 Derek 发现这么下去行不通,因为每次手动添加一张 CD 都要耗费他4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要上线 CD 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基本告别了原本的休闲时光,甚至影响到了他的 Musician 主业。
那该怎么办?想来想去,Derek 觉得,如果想要持续,那么就要有收入!于是他找到一家线下CD售卖店,询问店员如果他的CD想在这里售卖的话应该怎么做?店员告诉他,他需要支付固定的“上架费用”(25$/CD),然后每张售出的CD店铺会按照4$/CD进行提成。
这下“商业模式”有了,Derek 如法炮制,对每张要上线到CDbaby的CD收取25$/CD(后来又涨价到了35$)的费用,每张卖出的CD,他也会从中提成4$/CD。这让这个原本只是售卖 Derek 个人CD的简陋网站慢慢变成了一个有收入、可以持续运行下去的“生意”。这是Derek所没预料到的,因为他一开始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帮助身边的音乐人朋友,并没有想从中去赚钱。
之后,在经历几年的发展后,CD babay 一度成为拥有数十名员工和大面积仓库的“实体企业”,甚至和 Steve Jobs 在 itunes 上音乐的分发合作上有过摩擦。
好了,大概的故事梗概就是这样,想了解更多具体的故事细节的可以去看看原书。接下来,我整理分享一下在阅读过程中做的一些记录和感想。
笔记和感悟
- “创办一家企业,就像是建造一个自己定义的乌托邦”
这个看待一家企业的视角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因为这太符合我对所谓的“一人企业”的想象了。我认为广义上的“一人企业”并不单指只有老板一个人的公司,而是可以涵盖所有只有较小团队的公司,正如亚马逊贝索斯所说的“Two pizza team”一样。
而我理想中的“一人企业”应该是这样的:团队精炼,每个人都是基于共同的理念共识聚集到一起,能够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有能够帮助到他人,过程中还能赚到足够的钱。
这不正如 Derek 所说,就是建立起一个团队专属的“乌托邦”吗。
- “商业模式要足够简单”
就像前面说的,Derek 去商店调研发现,CD 售卖这件事的商业模式其实就两个数字:25和4 —— 上架收费、卖出提成,就是这么简单。
CD Baby 的成功固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因缘际会的因素,但是其实放眼去看那些真正取得成功,能够持续长久经营下去的生意,并没有特别高深、特别复杂的商业模式。当然,在现在看来,在互联网上去“做生意”,如果你的商业模式简单,那可能会必然带来竞争对手的快速模仿,但是那又怎么样呢?难道可以通过去包装一层一层的复杂模式就可以规避这个问题吗?恐怕也不行吧。更何况,对于刚起步阶段的“小生意”来讲,与其担心被抄袭,倒不如通过快速执行来试错、来积累用户和经验,这个比你有了一个不错的 idea后,冥思苦想地去设计一个复杂的商业模式,却迟迟没有行动起来来得更有价值。
所以我一直觉得,idea 不值钱,高效地执行才值钱。
- 不要误解“坚持”
坚持应该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成功来自“坚持不懈”地提高和创造,而不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去死磕。这对于独立开发而言,简直可以作为“金科玉律”了。
独立开发,有人会觉得不需要投钱进去,认为成本很低;其实你投入的时间就是成本,时间太宝贵了,所以通常的核算方式应该是你正常工作时的时薪✖️工时✖️2-3倍来作为你开发一款软件的成本投入。
所以,独立开发的方向选择太重要了——选对了,持续投入就有持续产出;选错了,持续投入就变成了不断积累的沉没成本。因此,很多有经验的独立开发者推崇的普遍思路是:你可以有很多创意、很多点子,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周围的人、事、物去从很多的创意中筛选适合自己做的,然后快速验证、快速试错,一个不行尽快切换到下一个。持续积累、不断尝试。这样才可能会最终找到一个可以成事的方向。
推特上最有名的独立开发 Levelsio,在成功之前,发布了数不清的应用;去年火起来的 shipfast 模板作者 Marclou 也曾经连续发布十几个没激起任何水花的产品。
所以关键还是:执行力!执行力!执行力!一个不行,换方向“再探、再报!”,千万别死磕一个。(本来想举个知乎上看到的那个农村程序员的反面教材来着,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对他做的方向不懂,不好评判是对是错)。
- No business survives first contact with customers.
这句话是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说的。主要是指一门生意在首次面对客户、接触客户时,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即使你做了充足的准备,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但是真正的考验从来都是来自你的顾客的反馈和他们的需求。
而在 Derek 看来,创立一家企业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远期规划,就像他一开始并没有想把 CD baby 打造成一个在线发售 CD 的专业化平台一样。市场瞬息万变,客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把自己交给市场、交给客户,让他们来“引导”你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
- 如果你真的想做帮助他人的事业,没有投资反而是你的优势
在我做了一年多的所谓“投资经理”之后,也确实有类似的感触。
对大多数人来讲,创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拿融资、扩规模、做利润、IPO,可能仅仅是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如果是后者,那么没有拿投资反而是你的绝对优势。因为这样你才可以不必在诸如路演、NDA、TS等等各种融资事项上耗费精力,不必面对投资人的各类条条框框,把全部心力放在你的客户上。
当你做的事情真的可以帮助到别人,为客户带来价值,在没有投资人、投资协议的掣肘下,你就可以凡事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依据“什么对客户来讲是最好的”来做决策,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就不做。这样反而会更加纯粹,更不容易偏离创业的初衷。
- 别做大客户,去服务很多小客户中的大多数
跟拿投资人的钱一样,做大客户太容易被他们裹挟了。如果你的技术方向、你的服务内容、你的收入等等都依靠的是极个别的大客户,那么“你还是你吗”?这就像投资人去看一家企业,既希望有大客户来为企业的订单提供保证,但同时也特别怕那种客户集中度过高,只有一两个大客户的。一方面是以为大客户对你的成本了如指掌的话,比如会压缩你的利润,长此以往你就慢慢变成了它的附庸,甚至类似于它的子公司(还是自负盈亏、不用花钱养的那种);另一方面是因为一旦大客户被撬走,你的收入就会直线下滑,在“扩产”的先期投入已经砸下去了的情况下,你可能立马就陷入到现金流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中。曾经很多所谓做“果链”、“某为链”、“某迪链”的公司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倒下的。
而这对于国内的独立开发,或者是做 SaaS 的人来说,应该也是深有体会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选择去出海。虽然国内一直以来标榜市场大,但是当你放眼全球,除了国内之外还有几十亿人,你那怕只是找到了其中万分之一的细分人群,做好对他们的服务,你的用户规模和收入都不会差。
所以,大胆地拒绝和排除非目标客户,去服务小客户中的大多数,毕竟大家都是双向选择。
- 客户至上,勿忘初心
有人为了 Derek 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一天,人们有了更好的平台、更好的渠道,不再需要 CD baby 了,你怎么办?
Derek 说 CD baby 的核心就是为客户解决在线发售 CD、购买CD的需求的。假设有一天这个问题不存在了,或者被彻底解决了,我应该为用户感到高兴才是。所以你问我怎么办,我的选择是坦然接受,然后开始寻找下一个需要我去解决的问题。
这个回答真的太棒了!这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更是做事的出发点的问题。
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为什么出发?你在做的事情帮助到别人了吗?人们高兴吗?你高兴吗?你赚到钱了吗?难道这还不够吗?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看到一个说法,说现代医学其实已经非常发达,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不能完全治愈的,但是药物的研发和销售周期都很长,所以可能存在为了持续收入而选择故意“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当然这种说法的真假有待商榷,但是从逻辑上确实是讲得通的,为了持续的利益而选择不去“解决问题”,这不就是忘记初心了吗?
- 在细节上取悦客户,让客户感受到温度
Derek 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这种做法的价值。比如面向客户的定制化邮件回复、真人接听客服电话,比如如果客户需要额外的服务,可以选择给 CD baby 团队点一个 Pizza 外卖来获得“付费服务”。再比如, Derek 曾经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来改写“冰冷”的订单通知邮件模板,将其改为用“说人话”的方式来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收到订单后,CD 是如何打包、如何发货的。结果客户收到邮件后纷纷表示非常有趣,并在各种渠道去分享和传播,给CD baby带来了口碑和客户的进一步提升。
所以,没必要像大公司一样那么无趣,试着从细节、从小事上去取悦用户,让用户感受到你的温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关于招人,关于用人
书中前后有几处提到了这个话题。
首先是关于招人。CD baby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负责 Coding 的一直是 Derek 自己,但是对于仓储、打包、发货等等还是不停地需要新增人手。而 Derek 采取的策略就是“员工推荐”,先付费试用,不行再换。这其实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方式。对于小团队来讲,所谓人的合适与否,除了单纯从能力的角度去评判之外,其实更应该关注能不能“合群”,大家的理念是否一致、相互之间能否有好的“化学反应”这个反而会更重要。所以不妨直接去试,付费的试!这跟前几天在推特上看到的一位推友去应聘一家海外企业的体验非常类似。就是先以你上一家公司岗位的薪酬来付费试用,合适就留用,不合适双方也都没什么损失。
然后试关于用人。Derek 是主张”Make yourself unnecessary to the running of your company”的。这样他才能抽出精力来去跟客户交流、去思考下一步往哪走,而不仅仅是忙于日常事务。但是在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个坑。因为与 itunes 等在线音乐平台合作后,需要有专人去负责将音乐人委托发售的 CD 用专用的转录软件去转为指定的在线音乐格式,然后将其定期发送给各家在线平台。但是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近乎机械式的重复劳动和风雨无阻的准时要求。一开始是Derek自己亲自来做,后来在把手带教一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并感觉达到满意的程度后,Derek 就完全交由这名员工来做了。但几个月后 Derek 却接连收到客户的投诉,说他们委托发售的 CD 并没有按照约定上线在线音乐平台。是的,那个员工撂挑子了。一气之下,Derek 飞到当地,解雇了这名员工,并进行了反思。所以对于用人,Derek 认为,“Trust, but verify!”
- 关注过程,享受过程
”When signup to run a marathon, you don’t want a taxi to take you to the finish line.”
从学音乐、到学做制作人、再到照着书本去编程写代码,Derek 一直都是在享受学习和自己创造的过程,不在乎快慢,只在乎自己是否快乐。这种更看重过程的心态和实践对于想做独立开发的小伙伴来讲,太有参考意义了。
你开发的软件可能做不到太大的用户体量,但是只要你在学习、写代码的、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等等所有这些过程中你体会到了快乐,那就是值得的,就是有意义的。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OK,洋洋洒洒竟然写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再次推荐大家有空闲的时候,不用太久,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翻翻这本小册子,相信肯定会有所收获。